跳到主要內容

KTM RC390 筆記30。。。 懸吊 Part2 前叉篇

值得紀念的第30篇筆記
剛好也是所有改裝品中單價最高的

在筆記19中完成了後避震的升級
當時有說下一步就是前避震
雖然拖了很久
但還是完成了
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RC390 CUP用WP全可調前叉



RC390前避震改裝的選擇很多
幾乎都是替換內部套件
這組是BITUBO的

但不管是Andreani BITUBO K-tech MARTIS OHLINS 還是Technix的套件
阻尼調整機構都是一隻調整壓縮另一隻調整回彈
我個人不愛這樣的設計

另外就是內部套件在組裝時
都必須分解內管跟下座
這步驟只要沒弄好內管就報廢了
我不想冒這樣的風險

還有一組YSS的簡易升級套件
雖然不用拆下座
但是調教超麻煩
阻尼閥門要調整好才能放進前叉
需要調整就要再次分解


所以決定訂一組中國KTM跟WP/法斯特一起合作開發的前叉總成
基本上就是CUP WP前叉法斯特生產版本
兩隻前叉都有獨立的壓縮回彈可以調整
我個人比較喜愛這種方式



然後就等了三個多月快四個月
中間已經改了一堆東西
我還是沒收到前叉


剛好這時神通廣大的友人說
英國有批390 CUP退役WP好便宜的

原本因為超高價位
是沒把CUP WP放在計畫中的
但現在有著相對合理的價格
當然就退定法斯特入手正WP


BUT
總是有個BUT
這種競技用的東西
設定是很偏的
沒辦法直上
裡面的油跟彈簧都是給小朋友用的
我這種大叔絕對無法
所以還需要分解整理
依照我的體重去設定換油換彈簧

最後經過4個月漫長等待
終於在這周拿到前叉


等個好天氣扛到鋒速開工


很簡單的東西
拆下原廠前叉
直上新前叉


因為是競技用套件
所以沒有輪速感應器的固定座
要自己做一個


再裝上另一邊前叉


凡事總有意外
裝回卡鉗時卡關了
螺絲不夠長


還好問題不大
多花了一些時間終於搞定

新的前叉單邊比原廠輕了1公斤
兩隻差了2公斤
轉龍頭時非常有感

新的頂蓋看了心情很好




很想上山測試
但最近一直下雨
只能在車庫拍些照片

CUP WP前叉真的很低調
外觀看上去其實差異不大

而眼尖的朋友會發現
腳踏好像不太一樣
是的
在下一篇會說這個故事


右側

下座跟油封的外觀差異比較明顯
單邊前叉可以比原廠輕1公斤
最主要就是鑄造下座跟CNC下座的重量差異

左側

輪速感應線重新走線
比之前簡潔多了

另一個改變比較顯眼的部分就是前叉頂蓋
多了預載調整螺絲跟阻尼調整螺絲


車手視角1


之前煞車油杯的位置會稍微擋到前叉調整的上方
所以調整一下支架的位置

因為支架換位置所以也用不到後照鏡鎖點
就換成沒有鎖點的底座

看起來比較清爽




車手視角2


TYGA電池蓋太搶戲
焦都對在上面了



上次測試GOPRO之後
決定把底座換到左邊
所以AD910的小開關就要換位置了




坐墊後方追加一塊Magical Racing的泡棉
比較不會滑動




前後懸吊升級終於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等好天氣再進行測試完成設定

總算稍微接近原廠號稱的Ready to Race了阿



====================================================分隔線====================================================1/7update
1月5日終於短暫放晴
可以上山測試懸吊了
照慣例前往五指山做測試
獲得追焦照數枚







是說因為帽子皮衣都換了
差點認不出自已


另外還有新的動態測試影片
這次把GOPRO支架換到左邊
視野不會再被煞車總泵的大油杯擋住




新的WP CUP前叉終於讓我找回前輪該有的感覺
反應靈敏
路感清晰
可以精確的控制行車路線
S彎變換方向也十分快速
跟原本的前叉根本是天壤之別(當然價格也是

但突然覺得在台灣玩車很可憐
國外限量500輛的RC390 R
出場就配了前後WP
售價8500歐元
還比我在台灣入手RC390的價位便宜
更不用說我再改其他東西的價位...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TM RC390 筆記20。。。通病 Part2 冷卻系統 / 鏈條

由於RC390是大單缸又是高轉車 所以水溫一直很高 上路之後風扇基本就是常時開啟 就連冬天在快速道路上也不例外 此外還有水箱水過熱沸騰後 副水箱會噴水的通病 所以在之前的照片中 常常可以看到停車後有一攤綠水在地上 因此想辦法降低溫度就成了RC390維護保養上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 。 首先從外部著手 安裝UR Ultimate Refit水箱護網 一體成型鋁鎂合金製成 全數位機械製造 超高密合度 孔洞大小經計算以及幫助導熱 不因遮擋而爆水溫 零件有水箱護網跟下部引擎護網兩塊 。 原廠護罩一堆檔風的塑膠條都可以切除了 由"曲"字型變成"口"字型 。 視覺效果極佳 看起來像是裝了加大水箱 安裝完成之後回家剛好是下班時間 經過車陣中的測試 由於撞風面積增加 所以風扇開打了之後比原本快停止 。 。 外部搞定之後 就是水箱內部了 前往Naps處理 。 由於會沸騰噴水 所以副水箱常常要補水 而在某次補水的時候被混了成分不明的水箱水進去 所以這次乾脆全部換掉 順便清理一下內部 另外我又把之前會磨到而拆掉的邊柱加大塊裝回去了 因為後避震變長之後車會太斜 現在裝了之後高度比較適當 另外避震支撐性也比之前好 不會再磨到了 。 洩出來的水隱約還可以看見之前混入的橘色水箱水 。 這根本是壽壽喜園7倍濃抹茶的顏色 。 3000KM的水箱蓋裡是這種顏色也太糟糕 。 為了解決過熱沸騰噴水的問題 把水箱蓋換成外國論壇狂推的MOOSE 1.6bar高壓水箱蓋 。 跟原廠差異不小 。 直接裝上 由於副水箱在高處 如果不是趁這次換水順便換水箱蓋 自己來會很難搞 。 排空氣時間 旁邊那罐像維大力金黃原色的就是這次換的福士33%水箱精 。 上次換胎時發現鏈條似乎有死目了 現在這些東南亞生產的車COSTDOWN挺嚴重的 有些耗材都用不久 所以趁等待循環排氣時把鏈條換掉 。 新鏈條是RK 520MXU 黃金油封鏈 。 選擇這條主要是因為超薄油封 動力耗損較少 也因此雖然是520規格但是看起來像428的 。 。 。 鏈條安裝完成 水箱空氣也差不多排光了 。 回程經過一般道路測試 高壓水

KTM RC390 筆記23。。。通病 Part4 風扇篇 / 排氣管

9/19當天 上山帥完之後 風扇就死了 這也是RC390常見的通病 老樣子 可以出保 但跟之前幾個問題一樣 換原廠零件是無解的 。 所以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確定是風扇故障 但還是先訂了義大利SPAL風扇 不過風扇未到 倒是預計15號才會來的排氣管先到了 。 。 。 其實原本是沒打算改管的 但換了後避震之後 為了不要一直高溫烘烤它 所以才想把原廠管換掉 。 由於不想改成旁出尾段 所以最早是考慮跟原廠一樣藏下面的美國Werkes排氣管 。 但是它完全直通又沒消音塞 所以聲音超爆 再加上國外付款問題一直搞不定 所以就轉而購買無意間看到的GPR Ghost下置版本 。 為啥說是無意間? 因為這支管實在太低調 低調到我一直以為那個賣場是在賣GPR的排氣管蓋板。。。 。 不過還是會擔心這種短管音量會太大 於是找了一些影片研究 聽起來還可以接受 而且官網一直強調有通過歐盟噪音認證 只要不拆除消音塞就可以合法上路 所以就是它了! 。 。 熱騰騰義大利直送 Mir去年(2017)就是用GPR的排氣管拿下MOTO3世界冠軍 。 義式幽默 。 今年剛好是GPR成立50周年 Born to run! 。 G.P.R. Deeptone INOX Ghost RC390下置版本 同尾段還有另一種上置式中出管版本 零件很簡單 中段 尾段 取代原廠排氣出口用的擋板 兩個消音塞 一個已經裝在出口上 另一個放在中尾段中間 。 很漂亮的焊接紋路 。 內部構造非常簡單 一根腸子通到底 直接可以看到出口的消音塞 從長度來看 兩隻消音塞幾乎在內部會合了 。 出口消音塞除了螺絲之外 還有用C型環固定 。 直接合體 拖鞋充當比例尺 尺寸很迷你 所以可以藏在車底 而且重量非常輕 只有1.5KG 。 不過因為風扇掛了 所以要等風扇來再一起開工 。 。 。 經過兩周的等待 終於風扇到了 。 立馬直奔鋒速車業開工 先拆掉右側整流罩 。 再拆掉左側整流罩及水箱護罩 。 然後拔下副水箱的水管塞好 就可以把主水箱往前拉 拆下舊的風扇 。 拆下後可以跟新的SPAL風扇做個比較 右側是原廠風扇 扇葉面積明顯比SPAL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