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8的文章

KTM RC390 筆記02。。。 PAUSE

人生嘛 偶爾就是會被命運強制暫停 。 。 新車入庫之後當然必須訓車 而訓車當然要去106的莫內喝杯咖啡 RC390訓車期 7000轉以下騎起來的感覺跟R15很像 沒啥力但也夠用了 。 。 結果一個人偷跑訓車還在莫內遇到車友 大家都說舊的Alpinestars皮衣看起來很大一件 非常不合身 我也覺得整件紅的跟RC390不太搭 所以下山之後立刻去了一趟Dainese旗艦店 。 。 原本打算買低階的Veloster就好 但試穿之後覺得版型不太合適 而且不對稱設計連Logo都不對稱 我不能接受 。 於是就試了高一階的Laguna Seca D1看看 果然比Veloster合身 。 背枕有進風口 而且還多了手肘滑塊 唯一缺點是肩膀的金屬滑行塊是黑色 我比較喜歡舊款銀色的設計 。 。 然後就帶回家了 。 正面 。 背面 。 新型的手肘滑塊 。 新款黑色肩膀滑行塊 。 。 。 有新皮衣穿之後當然要繼續用力訓車 所以又跟車友約了上北宜 獲得追焦照兩張 。 新皮衣跟車子實在太搭 原本還有打算去做彩貼 但是看到這張照片之後就決定維持原本的外觀了 。 。 。 終於騎滿300km第一次換機油 還剩下700也想趕快騎完以便解除封印 所以在16年10月18日上午 又自己上了北宜 。 然後 只騎了一個月 剛滿300km的新車 第二次穿出門的皮衣 都毀在一個吃對向的白痴手上 。 。 這是目擊者抵達時拍攝的第一現場 被撞之後我人趴在車上超過15分鐘起不來 。 。 。 目擊者報警之後順便也叫了救護車 生平第一次坐救護車從北宜下來 。 。 。 我左肩被對方直接撞擊 完全動不了 本來以為大概是脫臼而已 送到萬芳醫院檢查後 才知道是左邊肩胛骨斷裂 整片變成紫色 而且也不能開刀 只能這樣吊著3周 。 。 。 就這樣 重新開始的兩輪人生 又被迫 暫停

KTM RC390 筆記01。。。START

自ZX636在12年脫手後 時隔多年回到兩輪上 騎的是R15 。 。 為什麼是白牌車? 因為紅牌仿賽不管稅金保養都是一筆開銷 。 而我只是想要輕輕鬆鬆 享受一下打檔過彎的樂趣 。 但是身高太高在這邊是種困擾 R15經過許多嘗試 都解決不了把手離身體太近這個問題 所以過彎姿勢很彆扭 騎了一年多後開始出現另覓新歡的念頭 由於還是想輕鬆騎 所以不考慮紅牌仿賽把目標鎖定在黃牌SPORT上 。 。 正好這時CBR500R改版 新的外型很對我的胃 。 但是 騎起來太過平順 車體設計運動性也不足 另外想到之後又要跟R15一樣為了改手把腳踏煩惱 所以轉而將目光投向號稱最接近MOTO3的輕跑車-KTM RC390上 。 。 各家輕跑車規格比較 由上圖來看 RC390不管是性能還是配備都是300級距的頂尖車款 而原本39.8萬超高定價也因為R3的出現降到相對稍微合理的34.5萬 。 。 但我還是顧慮到兩件事 。 第一點畢竟還是小車 所以我很擔心又會像這個級距其他車款一樣 把手到座位的距離太短 第二點風鏡外包的車頭造型實在太奇葩 。 這兩點問題中 第二點很好解決 換上MRacing風鏡套件就解決了 。 而第一點必須看過實車才知道 。 為此 特地找了一天到台北永欣看車 。 在實際跨上RC390之後 覺得這個手把趴車距離游刃有餘沒問題 所以就決定處理掉R15 換成RC390 。 經過友人介紹 剛好趕上當時疾道32萬的專案價格 於是在2016年的9月13將她帶回家了 。 。 正面 乍看很奇葩的外觀 其實還挺耐看的 方向燈結合後照鏡的設計很棒 但外罩式風鏡我還是覺得詭異 看似很寬大的後照鏡 位置有些尷尬 會被手臂擋住視野 往後看時要抬手 。 右側 前懸吊為WP 43mm倒叉 全不可調 後避震一樣是WP的 預載十段可調 沒有多連桿 。 左側 原廠煞車配置給得不錯 卡鉗是Brembo印度子公司bybre的輻射對向四活塞卡鉗 碟盤為300mm 可惜是固定碟 原廠配胎就是PIRELLI ROSSO II 但似乎出廠批次不同也會有配METZELER的 。 後方 看似後單座蓋的部分 其實是軟質後座墊 很有趣的設計 不...